| 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 |
《江河奔腾》是一部以岁月为纸、以情感为墨的心灵史诗。作者取镇江之“江”与顺河之“河”,既是对生命源流的追溯,亦是对文化传承的隐喻。奔腾不息的不仅是江河之水,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力量。这部作品以质朴而深情的笔触,勾勒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命轨迹,既有对故土的眷恋,也有对远方的向往;既有对往事的追忆,也有对未来的期许。
作为科班出身的作者,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。这种敏感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雕细琢上,更体现在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中。如《淄博烧烤》《中考的残酷》《可怕的虹吸》等篇章,以敏锐的笔触捕捉社会热点,展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;而《一碗面条》则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,娓娓道来,写得一气呵成,不拖泥带水,读来让人如沐春风。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百态的敏锐洞察,也体现了其将日常琐事升华为艺术表达的非凡能力。
“江河奔腾”四字作为整体题眼,本身便奠定了作品昂扬向上的基调——“奔腾一是指江河奔流不息,二是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”。这一意象贯穿始终,既是地理空间上“镇江的江”与“顺河的河”的血脉联结,更是精神层面上生命活力与文化传承的象征。在《风中树》里,我们看到作者与自然的童真对话:“我努力地踮起脚跟,好几次想与它比个高低”“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那刚发出来的芽儿,它便借着丝丝微风,在明媚阳光下频频向我摇头”。此处的“树”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,而是生命力的具象化符号,作者以孩童般的赤诚与树对话,在“比高低”的奢望与“挠痒了它”的互动中,展现出对生命成长的好奇与敬畏。这种对自然生命的珍视,为整部作品注入了最本真的活力,正如江河奔涌之初的涓涓细流,清澈而充满希望。
对四季的描写和对自然的描绘,信手拈来,那种从容应对,让人为之动容。 在《采桑子・冬日》一词中,“一年一度冬风冽,不想冬来。又想冬来,一念年来好还家”,将冬日的凛冽与“还家”的期盼巧妙结合;《樱花》中“开出希望,开出美丽”“落尽芳华,落尽成泥”的反复咏叹,以简洁的短句勾勒出樱花盛放与凋零的过程。以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着痕迹,却蕴含着对时光流转与生命轮回的深刻感悟。
亲情是《江河奔腾》中最温暖的底色,也是作者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。《生命中我要感谢的人》以直白却真挚的笔触,将感恩之情铺陈开来:“生命中,我首先要感谢的人是我的父母,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,把我养大成人,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,和一双敢于创造的双手”。父母给予的不仅是生命的载体,更是“敢于创造”的勇气,这种勇气成为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支柱。对老师的感谢——“是他们教我知识,传授我做人的道理,和面对生活的种种方法,把我一步步引向成功之路”,则展现出作者对知识传承的敬畏,以及对“成功”的朴素理解:成功并非遥不可及的辉煌,而是在师长指引下,一步步学会面对生活、创造价值的过程。而对夫人的感念——“是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,与我同甘共苦,共渡难关,支撑我、给我力量,使我源源不断地找到自信,奋发向上,从逆境中最终摆脱出来,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”,更是将亲情的温暖延伸至伴侣之情,在“同甘共苦”的相守中,诠释出“爱”的力量——它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,而是困境中彼此支撑的臂膀,是“重新燃起生活希望”的火种。这种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,如江河中的磐石,让奔涌的生命之流有了坚实的依托。
故乡是《江河奔腾》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原乡,即便身处异乡,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始终炽热。《故土》一诗中,“我热爱的这方热土呀,我想停留,停留,停留”的反复咏叹,将对故乡的深情推向极致。“脚踩在你的上面,你不知道我有多踏实”,这句朴素的话语,道尽了故乡对游子的意义——它是精神的根脉,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人感到“踏实”的力量源泉。尽管看到故乡“一天一天地老去”“渐渐地荒芜褪色”,作者“噙着泪,默默地,无语了”,但这份伤感中并无消极的沉沦,反而蕴含着对故乡深沉的爱与责任。这种爱并非停留在对过往的追忆,而是转化为对故乡的祝福与牵挂,正如《念舅》中“清明时日忆吾舅,眼前画面成定格”的思念,虽有“相见之人已离别”的怅惘,却在“心中言语竟凝噎”的深情中,将亲情与乡情融为一体,成为激励自己前行的精神动力。故乡的“热土”与镇江的“江河”在此交汇,构成作者生命中“此在”与“彼在”的双重支撑,让每一步前行都有了回望的底气。
《江河奔腾》中诸多诗篇还展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对理想的坚守,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凡的精神追求。《为儿点赞》中,“四年之起早贪黑,换来年年拿到奖。丹徒实小好健儿,不负汗水和众望”,既饱含对孩子的骄傲,更传递出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的朴素真理。孩子“三年拿到江苏省单个第一,两次4x100米第一,五次团队第一”的成绩,并非偶然的幸运,而是“起早贪黑”的汗水浇灌的结果,这既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,也是作者对“奋斗”意义的诠释——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积累而成。《叔叔》一诗中,“生意风光三十载,一时失误半生光。宝刀未老再出鞘,人生重抒新华章”,则将视角转向长辈的人生起伏。叔叔“五十多岁在堂哥的介绍下,去外地浙江开工程车”,这种“宝刀未老再出鞘”的勇气,打破了“一时失误”的困境,展现出生命面对挫折时的韧性与力量。“人生重抒新华章”不仅是对叔叔的祝福,更是作者对人生的信念:无论遭遇何种困境,只要心怀勇气与希望,便能重新书写人生的精彩。
作者从毕业到如今的廿余年的岁月中,虽有曲折,但其超前意识和对未来的某些认知,很是值得赞扬的。 在《不再低调》中,“推翻所有知识体系,重新构建商业模式。积极参与市场行为,灵活多变地把控市场脉搏”,展现出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把握;《了断》中“开辟没有你的世界”的决绝,更体现了勇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前瞻思维。这种超前意识让作品在记录个人心路历程的同时,也具有了观照时代发展的独特价值。
在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中,作者也展现出超越个人境遇的豁达与智慧。《游宝塔山》中,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一朝偷闲来,便游宝塔山”,化用陶渊明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诗句,将城市生活的“樊笼”与宝塔山的“自然”对比,在“偷闲”的游览中,释放内心的压抑,寻找精神的慰藉。“此处不高尖,静坐城中央。游客赏花时,市民好清闲”,看似平淡的描写,却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,传递出“平淡即真”的生活哲学——真正的自由与惬意,并非来自远方的奇景,而是来自内心对“自然”的向往与对“清闲”的珍视。
《江河奔腾》中还有诸多诗篇展现出作者对文化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,在文字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。《读〈苏东坡传〉有感而文》中,“一日看尽苏轼传,前世潇洒又风光。哪料哲宗当权时,褫去性情遭遇窘。人生歧路不堪看,无奈施政回新党。山河无恙岁月改,放任东坡万世仰”,作者在品读苏轼生平的过程中,既感慨苏轼的人生坎坷,更敬佩其“万世仰”的精神品格。苏轼虽遭遇“褫去性情遭遇窘”的困境,却始终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,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作者,也成为作者面对人生挑战的精神坐标。《追哀》中,“何处望神州?满眼稻花香。栽下杂交苗,高人来指引。传播地球村,世人皆仰望。无奈阎王妒,敢教天地震”,以沉痛却崇敬的笔触悼念袁隆平院士,“满眼稻花香”的景象,既是袁隆平院士毕生心血的结晶,也是其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”的见证。“世人皆仰望”的评价,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的致敬,更是作者对“奉献”精神的推崇——真正的伟大,在于将个人理想与人类福祉结合,以毕生之力为他人创造价值。
《了断》一诗虽题为“了断”,却蕴含着“绝地反弹”的勇气:“断了相濡以沫的念头,增了绝地反弹的信仰。绘不了你要的蓝图,开辟没有你的世界”。此处的“了断”并非消极的放弃,而是对过往的告别与对未来的重新选择。“绝地反弹的信仰”展现出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,“开辟没有你的世界”则传递出独立自主、勇于突破的精神。这首诗获得“浪漫情书我和你・首届情书大赛”第一名,正是因为它在情感的纠葛中,提炼出超越个人情感的生命力量,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“不向命运低头”的勇气。《不再低调》中,“推翻所有知识体系,重新构建商业模式。积极参与市场行为,灵活多变地把控市场脉搏。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,开辟一种自盈自负的金融渠道,尽快实现自己的个人财富,进而诠释完美人生”,则展现出作者对事业的雄心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。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的引用,既是对自己的鼓励,也是对所有追求梦想者的期许—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,只要敢于突破、勇于尝试,便能在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彩。
从艺术特色来看,《江河奔腾》的诗歌语言质朴而真挚,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,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厚的情感。作者的每篇文章,用词之精准,无不把内心的世界很好地展现出来。那种即兴就赋,一挥而就的潇洒文章,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和对古文的研究理解之深刻。如《雪》中“悄悄来到世,慢慢下不停”的拟人,将雪花比作静默降临的生灵,赋予其温柔的动态感;《樱花》中“开出希望,开出美丽”“落尽芳华,落尽成泥”的反复咏叹,以简洁的短句勾勒出樱花盛放与凋零的过程,暗含对时光流转与生命轮回的感慨;《心若碎了》中“心若碎了,即使再用双手捧起来,也是落地,满是”的直白倾诉,不加修饰地袒露心碎后的无力,都以最本真的方式传递情感,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诗歌的温度。
同时,作品擅于化用古典诗词与文化典故,展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思想见解。作者涉猎范围之广,思想之深刻,对古对今对未来的认识无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如《游焦山之思》中“汉有焦光一贤医,巧躲献帝只为民”,借东汉焦光隐居焦山的典故,追溯焦山得名的渊源;《天下第一江山——游北固山》化用“天下第一江山”的历史称谓,关联三国时期甘露寺的典故,呼应辛弃疾“何处望神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”的怀古情怀;《读〈苏东坡传〉有感而文》提及苏轼“褫去性情遭遇窘”,暗合其“乌台诗案”后的人生境遇,还引用“问汝平生功业,儋州黄州惠州”的自我调侃。这种“古今对话”的写作方式,让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古典文化的魅力,实现了“文化的继承和发扬”的创作初衷。
作者的语言风格有时极具浪漫主义色彩,如《隔距》中的“隔尺却距万丈远”,以简练而又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情感的张力;《衣着》中的“凌云壮志吞山河”展现了青年才俊的豪气,“一改书生万事和”体现了为人处世的丰富智慧。读之,让人兴奋不已,佩服其用笔的灵活和随之而来的创作灵感。这种即兴赋诗、一挥而就的潇洒,正是作者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,也展现了他对文字用词的精炼追求和对一个问题的独到看法。
在《江河奔腾》这部作品中,我们看到作者从故乡走向城市的足迹,看到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温暖相伴,看到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面对成功时的谦逊,看到对故乡的眷恋、对文化的热爱、对理想的追求。正如“江河奔腾”的意象所象征的,作者四十余载的岁月中,虽有曲折,却始终奔涌向前,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出不凡的诗意。
| 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